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十里不同天,在我國總是格外明顯,山高林密,氣候也各有不同,而在藏族,這個大部分居住在高原上的民族里,四月,也是不同的,因為這個月是薩嘎達瓦節,這是一個被叫做窮人節的節日,也是藏族心中最神圣的一個月。這種延續古老民族節日的活動,在現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當中給人們添了一絲文化的韻味。
薩噶達瓦節又稱佛吉祥日,藏歷四月十五日舉行(農歷四月十三至四月十五日), 也是藏傳佛教的傳統節日,藏語稱:薩噶達瓦節。南傳佛教國家的信眾又稱:衛塞節,意為月圓日。對于佛教信眾來講,是一極不平凡而又神圣的日子。1990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經趙樸初會長倡儀,漢傳佛教各寺院也將農歷四月十五日定為佛陀紀念日,稱:佛吉祥日。這樣,全國各佛教寺院均要在這一天舉行慶典和法會。這樣做,即可體現佛法的莊嚴性和一致性,也有利于增強各地各族佛教信眾之間的友誼和團結。
【薩噶達瓦節的起源】
藏歷四月十五日,是西藏一個特定節日——薩嘎達瓦節,藏語意為薩噶達瓦節氐宿月(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乃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因此,這個月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加以紀念;久而久之,這些活動轉變為大規模的轉山,據說薩嘎達瓦節會持續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薩噶達瓦節的風俗】
轉經,就是按約定即成的環形線路行走、祈禱的一種藏傳佛教形式。薩噶達瓦節全拉薩的轉經線路有三條,一條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環繞主殿覺康一周,全程立滿法輪,長約500米,是內環線,藏語”囊廓”就是內環的意思;第二條是八角街,環繞大昭寺一周,全長約1000米,是中環線,藏語”八廓”即為中環的意思;第三條是林廓路,繞拉薩老城區一周,全長約5000米,是外環線,藏語“林廓”,即外環的意思。在囊廓和八角街轉經的人流每天都不斷,林廓路則是人們在重要日子轉經的路線。
薩嘎達瓦節,林廓轉經最為壯觀。從薩嘎達瓦的第一天開始,林廓路上就出現了成群結隊的轉經人流。到藏歷十五這天,轉經達到高峰,從凌晨2點直到晚上,人流如潮,川流不息。 這一天,藏族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轉經念佛。藏歷四月是佛月,藏語稱“薩嘎達瓦”。各地藏族群眾,在這個月中,都要朝佛念經,磕長頭,禁止屠宰牲畜,積功德,因各個教派使用的歷法不同,所以具體日期各有差別,而絕大多數教派規定為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佛誕節,但安木多地區由于使用的是漢族農歷,因此安木多地區的藏族人民以每年四月八日為佛誕節。
薩嘎達瓦節是拉薩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在雄偉的布達拉宮背后的龍王潭舉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薩嘎達瓦節逐漸演變為藏族人民春夏游園和預祝農牧業生產豐收的群眾性節日。每年這天,拉薩的藏族民眾,會成群結隊匯集到龍王潭(宗角祿康)過林卡或開展娛樂活動。
薩嘎達瓦節最為壯觀莫過于德吉南路綿延一公里聚集了人山人海的西藏各地乞丐前來乞討。當天,布施成為了拉薩藏族人民的傳統習俗,近幾年,甚至演變成了旅游的一個亮點。建議內地游客參加布施的時候,請準備足夠多的零錢,拍照務必尊重被攝者。對于藏族人而言,薩嘎達瓦節歷來沿襲著富人接濟窮人的傳統。
薩噶達瓦節這天,受到佛祖恩澤的不僅僅是窮人們。在布達拉宮北麓的龍王潭中,一群群金魚在湖中搖曳游動,轉經的人們把點心、餅干、糌粑一塊一撮地拋進湖中。那些神羊、藏狗還有乖貓,今天同樣也飽享口福。轉經路上,不時有人拋給它們酥油糌粑和饃饃。一個個昂頭甩尾,邁著紳士般的步子,目不斜視地緩緩行走,一點也不貪吃,一點也不可憐,仿佛天生傲骨似的。
夕陽西下,桑煙仍在裊裊飄搖,林廓路上施舍的景觀已經不見,但大昭寺周圍的巴廓街上,轉經的人流卻洪濤奔涌般一下膨脹起來。街巷里人們步履匆匆,神情莊重,目光凝注,摩肩接踵,密密匝匝,一撥過去又過來一撥。人們沐浴著晚霞抓緊時火間轉經,手中經輪在吱溜溜地轉動,佛珠撥過一粒又一粒,六字真言的誦聲嗡嗡,桑煙彌漫了整個巴廓街,拉薩薩噶達瓦節在夜幕中平靜地收了尾。
延伸閱讀:西藏的民俗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