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直是大家心中的圣地,這里的雪山讓人敬畏,這里的文化讓人向往,這里的信仰讓人崇敬。不管怎樣,您只有來這里朝圣一次,此生才會了無遺憾。然而要感受西藏的一切,徒步無疑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方式,戶外徒步,面臨各種各樣的環境與道路,如果你不熟悉路面特征,一不小心你的腳就崴了,所以徒步也是需要技術的。下面就說一下各種路面的徒步技巧。
泥土路:這種路面大家就都很喜歡。是最常見的一種路面,經過人們的長時間踩踏形成的,石頭風化和沒有植被覆蓋的硬實土路。也許你覺得這是最好走的路,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路面如果是粘性土壤,在下雨以后爛,非常容易跌倒,傷到膝蓋。 行走經驗:大雨后經過太陽的翻曬初期,表面呈現干化,但實際上已經吸足了水分,這個時候上下山時很容易出現危險,走這種路面時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為支點。
山地:山地往往由起伏不定的山丘或溝嶺組成,間有小溪、山崖或林叢。 路面往往較復雜,可能會出現前面所描述所有路面狀態的綜合,泥路、跳石、灌叢等。 行走經驗: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一般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谷和草叢繁茂、藤竹交織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本質上這類路面應該描述成綜合山地路面。
雪地:雪地路面因下雪積雪形成,由于積雪覆蓋,無法判斷地形及路面情況,情況會很復雜。積雪導致濕滑,阻力較大,行走不便。 行走經驗:日積雪高過膝蓋時,僅僅是舉步就相當耗費體力。疲勞困倦就更不用說了。采取 “除雪前進法”,以盡量減輕疲勞,除雪前進的要訣是,將自己的身體(尤其是上半身)傾向前行方向,靠自己的重心和自己的體重推開雪往前進。 行走在雪地需結隊行進不慌不忙,不另開路徑,腳步需與領頭隊員的腳印重疊前進。最重要的是步幅要小且保持固定步調,靠自己的步伐有節奏地走。若胡亂加快速度,或步伐太大失去節奏常會造成疲乏。
灌木叢林:山野叢林地貌,路徑不明顯,灌木叢包括很多種,大致可以劃分為自然灌木叢和人工造林灌木叢。 行走經驗:作為路徑不明顯的山野路,基本呈現落葉覆蓋狀態,高斜度比較大的路況較常出現,某些路況需要結繩保護。走灌木叢要帶上眼鏡、帽子。隊員之間至少要保持1.5米的距離,防止前面的隊友帶倒的樹枝反彈回來傷到自己。 注意提醒后面的隊友注意距離過保持距離,反彈樹枝!建議準備手套(最好皮質),在徒步此類灌木叢時盡量走土質不滑、較寬的路,最好扶著枝干新鮮且可以支撐手力的活樹枝,換手扶枝要牢固,落腳要穩要慢。
跳石路:跳石路其實就是沒有明顯的路,所謂的”路”主要由山谷溝壑經長期雨水沖刷和山洪暴發形成。 行走經驗:克服對跳石的恐懼心理,注意力集中。行走在跳石路面時眼睛要注意行進經驗:觀察前方的情況,準確判斷下一個落腳點,注意觀察某些石頭上留下的長期作為落腳點的暗痕,最大程度的做到不要跳躍。
碎石坡:這類路面一般是在比較荒野的山嶺出現,形成年代久遠,世紀前冰川季形成,或地質災害事件造成。 大小碎石比例不一。大碎石坡需要攀爬,細碎石坡下坡容易滑墜。 路面特征:碎石自然風化形成,路面碎石不穩定,呈流動化。 行走經驗:接觸這類路面的基本上是老驢,此類路面不適合使用登山杖,下降需要腳打橫,身體放低重心行進。 負重狀態下上山拉緊肩部登山包扁帶,使登山包重心貼合身體,負重狀態下下山放開登山包肩部扁帶,使重心靠后。這類路面行進速度很慢。
石板路:屬于人為簡易鋪設路。 行走經驗:雨后,上山時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還要放松。行走時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盡量使用登山杖。 注意:落腳點盡量踩路面凹點,而不是突出石頭面,或者選擇石面和土壤的結合部。兩個人之間一點要拉開距離,避免一個人跌倒后鏟倒好幾個。建議使用登山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