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舉派(Kagyu)是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重視「口傳法教」與「實修經驗」。藏文「噶」意指「佛法」,「舉」指「傳承」,合而為「口頭傳授佛法」。自 11 世紀由馬爾巴(Marpa)將印度密續帶入西藏後,噶舉派一直以大手印(Mahamudra)與那若七續(Six Yogas of Naropa)等密法修持見長,被許多行者奉為內在頓悟之要訣。
噶舉修行強調師徒面授──需要師父親自加持與指導,才能深入體證心性。因而又有「口傳派」之稱。這種依止上師、以禪觀與瑜伽為主的教風,吸引了無數追求實證與解脫的修行者,也塑造了藏地佛教的獨特面貌。
噶舉派起源與初期傳承
印度法脈的源流
噶舉派源起於印度大成就者提洛巴(Tilopa, 988–1069),他以內在密續實證聞名,從多位大德處獲得心要法門,並將之傳授給那若巴(Naropa, 1016–1100)。那若巴繼承提洛巴的心印秘要,整合出「那若七續」與「大手印」等修行要訣,成為噶舉修持的核心法脈。
馬爾巴西行取法
11 世紀,藏族譯師馬爾巴(Marpa Lotsawa, 1012–1096)三度遠赴印度,向那若巴及其他上師求法,又將經典翻譯成藏文,將種種密續大法帶回西藏。马尔巴不僅為傳法者,亦親自示範密法實修,為後來噶舉派在藏地的興盛奠定基礎。
米拉日巴的苦行與詩歌
馬爾巴最得意的徒弟米拉日巴(Milarepa)透過苦行與苦煉心志,最終在洞窟閉關中證得大手印。米拉日巴以歌詠詩歌弘法,歌詞中蘊含深刻禪理,流傳至今,成為噶舉派精神的象徵。
噶彭帕的組織化
米拉日巴的主要弟子噶彭帕(Gampopa, 1079–1153)出身噶當(Kadam)寺院,將米拉日巴的口傳密法與噶當的戒律、修行規範結合,撰寫《解脫道寶鬘論》,並於達波地(Dagpo)創建寺院。噶彭帕的努力,使噶舉派走向制度化,並孕育出後世的「四大支系、八小支系」格局。
噶舉派的主要分支
噶舉傳承經過數百年發展,主要可分為兩大傳承系統:香巴噶舉(Shangpa Kagyu)與達波噶舉(Dagpo Kagyu)。
香巴噶舉(Shangpa Kagyu)
香巴噶舉由強巴嘎舉大師(Khyungpo Naljor)創立,他曾師承尼古瑪(Niguma)與善慧居士(Sukhasiddhi)等女上師,於西藏南部香巴地區興建 108 座小寺,傳授「口傳四瑜伽」等秘要。此支系在密法修持上強調視覺化觀想和心印傳承,並留有大量上師口耳相傳的心要口訣。
- 代表人物: 章敦康波(Thangtong Gyalpo)
章敦康波不僅精通密續修行,還以架設鐵索橋、橋樑設計聞名,被譽為「橋梁菩薩」。他亦創立藏戲(Ache Lhamo),將佛法寓於藝文之中,使信眾能以戲劇形式親近法教。
達波噶舉(Dagpo Kagyu)
達波噶舉是現今所有噶舉分支的母派,源於噶彭帕在達波地的弘法工作。噶彭帕門下主要弟子各自獲得印可,並開創各具特色的四大支系與八小支系。
四大支系
- 噶瑪噶舉(Karma Kagyu):1147 年由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堅巴(Düsum Khyenpa)創立,首創活佛轉世制度(Tulku System),並於拉薩近郊土魯補寺(Tsurphu)建立總寺。噶瑪噶舉的轉世制度影響後世各大活佛,如達賴喇嘛、班禪喇嘛。
- 八思巴噶舉(Phagdru Kagyu):1157 年由八思巴羅卓嘉措(Phagmodrupa Dorje Gyalpo)創立,後來其嫡傳弟子掌握西藏政權,建立八思巴王朝,統治超過兩百年。八思巴噶舉衍生出多個次支系,其中德魯克噶舉(Drukpa Kagyu)後成為不丹國教。
- 巴頗噶舉(Barom Kagyu):1153 年由巴頗巴 達瑪旺珠(Barompa Darma Wangchuk)創立,以閉關修持聞名,追求個人實證。但因內部階位與傳承衝突,其影響力逐漸減弱。
- 札迦噶舉(Tsalpa Kagyu):1175 年由章參達瑪(Zangyu Dragpa Darma Drag)創立,曾與噶當教義融合,於元代在拉薩一帶具有影響力。後因派系更迭,逐漸被其他教派吸收。
八小支系
源自八思巴噶舉的八小支系包括:
- 德崗噶舉(Drikung Kagyu):1179 年由智傑頌貢(Jigten Sumgön)創立,直貢梯寺(Drigung Thil)為總寺,修持示滅法(Phowa)著稱。
- 德魯克噶舉(Drukpa Kagyu):由宗喀日仁波切(Tsangpa Gyare)創立,其後扎布宗臣(Ngawang Namgyal)於 17 世紀在不丹建國,並將其設為國教。
- 塔隆噶舉(Taklung Kagyu)、林革噶舉(Lingre Kagyu)、馬札噶舉(Martsang Kagyu)、淑卻噶舉(Shugseb Kagyu)、托譜噶舉(Trophu Kagyu)、耶朗噶舉(Yelpa Kagyu):各具特色,或專注閉關、或偏重學術,皆為噶舉傳承的珍貴分支。
噶舉派核心教義與修持路徑
噶舉派的教義以「因、道、果」三步曲呈現:
原因——佛性本覺
噶舉派認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心性本自清淨;唯因煩惱與錯覺遮蔽,需依實修來明淨本覺。
道路——漸次實修
- 六度波羅蜜(Pāramitās):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 大手印(Mahamudra):直指內心本性,強調「見性成佛」,可分續手印、密手印、要手印三類修持法門。
- 那若七續(Six Yogas of Naropa):包含內熱(Tummo)、明點(Illusory body)、夢瑜伽(Dream yoga)、光明內觀(Clear-light yoga)等高級瑜伽;適合已有一定禪定基礎的行者。
大手印與那若七續之修持,需在合格上師面授下進行,以確保安全與深度體證。
成就——三身圓滿
通過前述修持,依次淨除煩惱覆障與所知所覺覆障,最終證得三身佛——法身(Dharmakaya)、報身(Sambhogakaya)、化身(Nirmanakaya),以大慈大悲利益眾生。
噶舉派重要寺院與修行中心
噶舉派寺院散佈西藏與周邊地區,以下數座最具代表性:
- 土魯補寺:坐落於拉薩多倫區,海拔約 4300 米,由第一世噶瑪巴於 1159 年創建,是噶瑪噶舉世系正寺,也是活佛轉世制度的發源地。文革後重建,今日重現昔日輝煌。
- 直貢梯寺:位於拉薩東北麥周康縣,1179 年由智傑頌貢創立,以 Phowa 示滅法與閉關禪修著稱,並設有天空葬台。
- 白玉寺:位於四川甘孜州德格縣,由第八世台賢活佛於 1727 年創立,因其精美壁畫與博學氛圍,號稱「康區小桑耶」,今日仍是藏傳佛教藝術與學術的重要據點。
- 香巴寺:香巴噶舉的主要寺廟之一,原址多已荒廢,但其心法傳承仍在多地道場中薪火相傳。
當代弘揚與國際影響
20 世紀以降,噶舉派多位上師展開海外弘法,尤以噶瑪巴、太賽圖仁波切(Tai Situ Rinpoche)、卓昂仁波切(Thrangu Rinpoche)等最具影響力。他們在歐美、亞洲 60 餘國設立道場與禪修中心,推廣大手印與那若續法,並將噶舉的師承系統與修行體系介紹給西方學人與修行者,形成蓬勃的國際道場網絡。
域龍旅行社與西藏噶舉深度之旅
若您想親身體驗噶舉派禪修與古寺風貌,域龍旅行社特別策劃「西藏噶舉文化深度之旅」。由資深藏區旅遊專家宋瑩瑩顧問領隊,行程包含:
- 前往土魯補寺,參訪大手印道場與噶瑪巴世系寶塔。
- 造訪直貢梯寺,學習 Phowa 示滅法精要,並觀摩天空葬儀式場所。
- 造訪白玉寺,欣賞經典壁畫,聆聽當地高僧講解噶舉教理。
- 安排與噶舉上師面授禪修法要,體驗口傳實修的殊勝。
- 探索香巴古道,了解 Thangtong Gyalpo 的橋樑工程與藏戲文化。
享受文化交流與個人心靈成長,兼具壯麗風光與內在體驗,讓您在雪域高原上,深入理解「口傳教法」的真髓。歡迎洽詢域龍旅行社,訂製專屬您的噶舉禪修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