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壹個文化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他們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挂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雍仲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壹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意爲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爲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壹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征大地。五彩哈達用幹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隆達
藏語音譯,指風馬旗。圖中爲風馬旗的壹種——“風馬片”。主要用作對天神、山神、贊神和龍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動時祭獻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爲供奉物成組懸挂或張貼幹室內外。大者尺余,小者僅幾厘米。最常見的就是風馬圖像印在四五公分見方的紙片上,這種風馬紙片成千上萬地印制,它也作爲壹種祭祀用品,煨桑時撒在噴吐飄飛的煙縷上,隨著香煙飛升起來。撒隆達的目的之壹是向佛教的護法神等發出信號,希望獲得他們的幫助,在不違背佛教宗旨的前提下,對佛教有正見和信心的信衆必能獲得有緣護法神的幫助。
辯經
在藏傳佛教的格魯派中尤爲受到重視,在格魯派的各大寺院內,僧人自幼就要修習辯經之法,通過不斷的辯論來獲得對佛法最精深的理解。辯經多在露天場所舉行,僧人們穿紅袍分組辯論。辯論組合包括:壹對壹、壹對多、多對壹等多種形式。站立的爲提問者,答辯者均席地而坐。
瑪尼堆
瑪尼堆是藏民用大小不等的石頭、石塊和卵石壘成的“祭壇”,也被稱爲“神堆”。在西藏及青海雲南等藏民聚居地區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壹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瑪尼堆也被稱爲“神堆”。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爲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阻穢禳災朵幫”大多設在村頭寨尾,石堆龐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階梯狀壘砌,石堆內藏有阻止穢惡、禳除災難、祈禱祥和的經文,並有五谷雜糧、金銀珠寶及槍支刀矛。瑪尼堆的石塊、石板或卵石上大都刻有文字、圖像。內容多是藏傳佛教的經文、佛尊、動物保護神、六字真言及各種吉祥圖案等。每逢吉日良辰,人們壹邊煨桑,壹邊往瑪尼堆上加石子,並虔誠地用額頭碰它,口中不停禱告。
風馬旗(經幡)
在藏區,常常可以看到懸挂的五彩的經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構成了壹種連地接天的境界。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藏民族認爲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甯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
宴客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鬥裏抓壹點青稞,向空中抛灑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先飲壹口,然後壹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