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現於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下部迭壓著廟底溝類型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底色以橙紅為主,主要是黑彩(個別有百彩)花紋。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制較細。此外,1975年在馬家窯出土了一件鋼刀,經堅定為青銅器。馬家窯類型號的彩陶製造業,從地域上講,不斷擴大規模,使其範圍焉到河西歐國家走廊,南到青海東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寧夏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東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調查馬家窯遺址,最早發現並標定於甘肅臨洮縣洮河西歐國家岸上的馬家窯鎮壓,故而得葉,測定距今約5800年。20世紀50年代初,馬家窯遺址被甘肅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