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西藏旅遊的時候,在尋找有趣的,值得去的西藏旅遊景點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了解一下其中蘊藏的民俗文化呢?比如:去西藏昌都旅遊的朋友們,知道那裏的民俗文化嗎?接下來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居住在西藏昌都的康巴人民俗文化 !
康巴人的服飾:
康巴人的傳統服飾以裙袍為主。這種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氌和羊皮縫制而成,冬天則穿皮袍。舊時,貴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獺皮制成的皮袍,內著絲綢服裝,或以絲綢鑲邊做為裝飾。現在,康巴人的藏裝更為講究,不僅華貴精美,而且頗具欣賞價值。康巴漢子多帶有腰刀、護身盒等物品,並將用黑色或紅色絲線與頭發相辮的“英雄穗”盤結於頭頂,顯得剛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飾更以雍容華貴而著稱,其內衣多用絲綢料,外衣講究用水獺皮縫制,並拼合傳統圖案予以修飾。康巴女子都有頭飾、胸飾、背飾、腰飾和其他飾物,這些飾物往往是代代相傳的寶物,如用九眼石、瑪瑙、翡翠、紅珊瑚制做的項鏈、頭飾,用綠松石、蜜臘石和純銀制做的各類飾物等,這些服飾價值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成為其家庭財富的標志。
康巴人的性格:
康巴漢子以性格粗獷豪放而聞名,這裏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不僅古樸獨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滿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熱巴藝術多流傳於昌都民間,有熱巴鈴鼓、熱巴弦子、熱巴雜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熱巴、芒康的弦子舞最為有名。除熱巴雜技外,卓舞(俗稱鍋莊)則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慶和節日,人們圍成圓圈,腳踏舞步,揮臂高歌,無論城鄉,到處都能見到這種最為大眾化的歌舞。昌都還是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產生和流傳的主要地區,有許多著名的說唱藝人和藝術大師。繪畫雕朔藝術流派眾多,各具特色。唐卡繪畫藝術中,以昌都“嘎學噶志”畫派最為著名;泥塑藝術以昌都、邊壩、察雅、貢覺最具功力;石刻藝術則以昌都、察雅、芒康、江達令人歎服;江達縣波羅古澤木刻經板聞名全藏,是名副其實的“木刻之鄉”。這些地方民間藝術家們創作的藝術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宗教文化:
就宗教而言,藏傳佛教各教派均在此發展,有格魯、薩迦、寧瑪、噶舉、苯波五大教派。此外,康區還有伊斯蘭教、天主教、儒教等。昌都芒康還有藏區獨一無二的天主教村,形成了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彼此兼容,既求同,又存異的優良文化傳統。就社會組織而言,如果說衛藏地區過去是典型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則康區社會形態除了封建農奴制(大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封建地主經濟。在社會組織方面,既有與西藏統一的基巧、宗、莊園等,又有分布於各地,互不統一、八方割據的土司頭人,如德格土司、明正土司、霍爾五土司等。
此外還有遊牧部落組織和保留原始父系氏族殘餘的“帕錯”和“果巴”組織,以及妥壩的母系氏族殘餘組織等;就婚姻而言,丁青、芒康、白玉等不少地方保留了最古老的婚姻形態——一妻多夫制婚姻。此外還有建築、藝術、風俗等,也處處表現其文化的多樣性、兼容性、多重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如康定的“安覺寺”、甘孜的“德貢布寺”、昌都的“噶瑪寺”等的建築風格是最典型的多民族建築技術交融的結晶。在康定、巴塘一帶,一個家庭就享受著漢藏兩種文化交彙的日常生活,他們既過藏曆春節,也過漢族中秋節;既講漢語,又講藏語;既供佛像,又貼對聯;既吃大米、蔬菜,又吃糌粑、牛肉;既穿藏裝,又穿漢裝、西裝,既相信山神、信仰來世,又相信市場,信仰金錢;既崇拜大慈大慧的佛教精神,又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精神。康巴的自然環境山高水深,出門不是登山就是下山、下水。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康巴人不但體質上高大,而且心理上追求高大。正是這些文化特點和人文精神傳統,曆史上造就了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和威震藏區強悍無畏的康巴鬥士以及信徒萬千的康巴高僧大德。
藝術文化:
康巴人能歌善舞,淵源流長,在康巴有這樣一種說法:“能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康巴人樂於用歌舞表達自己的情感。康巴漢子以性格粗獷豪放而聞名,這裏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不僅古樸獨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滿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熱巴藝術多流傳於昌都民間,有熱巴鈴鼓、熱巴弦子、熱巴雜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熱巴、芒康的弦子舞最為有名。除熱巴雜技外,卓舞(俗稱鍋莊)則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慶和節日,人們圍成圓圈,腳踏舞步,揮臂高歌,無論城鄉,到處都能見到這種最為大眾化的歌舞。昌都還是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產生和流傳的主要地區,有許多著名的說唱藝人和藝術大師。繪畫雕朔藝術流派眾多,各具特色。唐卡繪畫藝術中,以昌都“嘎學噶志”畫派最為著名;泥塑藝術以昌都、邊壩、察雅、貢覺最具功力;石刻藝術則以昌都、察雅、芒康、江達令人歎服;江達縣波羅古澤木刻經板聞名全藏,是名副其實的“木刻之鄉”。這些地方民間藝術家們創作的藝術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看了本文是不是對西藏康巴人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了?是不是更想去親身體驗一下他們的生活,他們接觸的環境?那就快到西藏昌都旅遊吧!